天才都在看这些书,你能看懂几本?

就像听古典音乐的人看不起听流行音乐的人,听流行的人看不起听民歌的老一辈。读书界也有一条潜藏的鄙视链,这不是我胡乱捏造的,确有其事。

初读书者,喜欢挑选类似《岛上书店》,《解忧杂货铺》,《白夜行》之类的超级畅销书来读。这一点无可厚非。不可否认,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作品,不然也不会获得大众的喜爱。但是随着阅读程度的加深,有的人开始不满足于单纯故事的享受,他们希望找到更有深度的作品,于是他们翻阅豆瓣评分,专门挑8分以上的作品来读。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,都是著名作家所著,也正因如此,有一个通病,就是人人都看过这些书,无法体现你的b格。于是有的人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,他们开始阅读具有思辨与全局观的作品,这些作品往往是各大学说的大杂烩,这些学说被作者通过某一条线索整合起来,呈现在读者面前。关于这个阶层的作品,可以查看我之前的一个书单推荐《斩断无知焦虑的17本智慧之书,给你一个完整的世界》,里面的作品大多是学说的大串烧。这些大串烧,再精美,再夺人眼球,也只不过是炒冷饭而已,不具有独创性。 于是就到了最后一个级别,真正的天才都在读哪些书呢?假如书界也有明珠的话,那么那些夺目的明珠到底是哪些作品呢?

这些作品往往开一家之言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它们艰涩难懂,有的作品甚至连翻译都没有。因为没有一个翻译家能够看懂它。我将它们介绍给你,并不代表我看懂了它们,或者看完了它们。我只是带领你领略一下,书海的某一处风景。

康德《纯粹理性批判》


当你翻开这本来自康德的神作《纯粹理性批判》,首先让你惊呆的不是内容,而是翻译。什么?文言文!!原来这本神作的翻译竟然来自民国人蓝公武。深究内容,才发觉内容比翻译更加让人畏惧,简直就是智力的炼狱。
太阳升起后,冰块融化。凭借经验感受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知识,因为太阳升起,所以冰块融化。但是他们之间真的有必然的联系吗?为什么在时间上一件事情先发生,另一件事情后发生,或者在空间上,一个事物位于另外一个事物前面,你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先后顺序,建立因果关系呢?假如你眨了一下眼睛,远处的火山喷发了。你能说是因为你眨了眼睛,所以火山喷发了吗?有的事物虽然有紧密的先后关系,却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律。但是经验感受往往让我们将他们建立起因果关系,而显然这样是不科学的。康德主张以纯粹理性来综合分析事物。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先于经验,理性产生知识。通过观察现象得到的知识是不靠谱的,需要纯粹理性的批判。

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

黑格尔在《精神现象学》中初次建立起他的唯心辩证观。人的精神在矛盾与斗争中,不断进化。就像两个人决斗,获胜者成为主人,失败者成为奴隶。从而使获胜的精神占据主导。纵观历史与哲学,它们也在这种辩证中,不断发展。我说的话你可以轻易略过,因为这本书的晦涩,是难以解开的谜团。

海德格尔《存在与时间》


看看你周遭的世界,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存在者。它们可以用“是什么?”来定义。但是存在者,不是存在。当我们说这是一颗苹果时,苹果就是存在者。让我们给存在者下个定义,我们可以说存在者是存在的事物。但是如何给存在下定义呢?存在是什么?我们似乎无法以“是”来给存在这个名词下一个定义。于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想通过存在者来倒逼存在的定义。

乔伊斯《尤利西斯》


不说哲学了,我们来看看小说吧。小说还能看不懂?你猜对了,这本小说,基本是没人看懂的,说看得懂的,大多数在装b。当然也不乏天才人物,把它看作智力玩具。乔伊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,这本尤利西斯使他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。晦涩的意识流写作,将大多数读者,绕晕在封面的内侧。就连大翻译家萧乾也是花了毕生的精力才将它翻译出来。打开书,你会发现,这是一本注释比内容多的可怕小说。追求精神愉悦的人,一般是不会去触碰的。但是假如你想突破自己的认知极限,这是一本很好的练习册。

乔伊斯《芬尼根的守灵夜》


这是世上最可怕之书籍,号称无人能够看懂。这本《芬尼根的守灵夜》没有乔伊斯的《尤利西斯》著名。但是无疑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。作者死前,还这样放过狠话:我的这本书够评论界忙活300年了。我怀着不怕死的精神,打开了它,结果一下子蒙b了。
这是英文?开玩笑!难道不是乱码吗?怎么一个字都看不懂。

听说有神人把它翻译成中文了。来看看中文版:


越看越像圣经,又好像文言文大全的节选。

总结

为什么要读这些书?因为人总是在成长的。认知水平在读书的过程中,不断地得到提升。当你不满足于只读消遣读物时,你的认知水平就提升了。一步步的,想要提升自己认知与思维的人,便会慢慢往上爬,找到自己看不懂的书。在时间的历练中,将看不懂变成看懂。这样一来,你的心便又长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