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学十大原理



人们如何做决策

原理一:人人都面临交替关系(关键词:抉择,平等与效率)

当你手上有一块钱,你可以选择买糖果,也可以选择买铅笔。但是你不能同时购买这两样。你需要二选一,此时你面临交替关系。

将经济比作一块蛋糕,政府在选择政策的时候需要在效率和平等之间做抉择,也就是说在将蛋糕做大和平均分配蛋糕之间需要做出平衡。当政府通过增加富人的税收,给穷人带来社会福利。这个举措促进了平等,使得蛋糕切得更加平均。但是于此同时,这个政策助长了穷人不劳而获的行为,损失了效率,使得经济这块蛋糕变小。

原理二: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(关键词:机会成本)

假如你在大三的时候找到一份正当的工作,但是为了完成学业,放弃了这个工作的机会,此时这份工作的收入以及能够积累到的经验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,除了机会成本以外,上大学还有会计成本,也就是你所付出的金钱。

原理三:理性人考虑边际量(关键词:边际成本,边际收益)

到了11点钟,你选择多上一个小时网看视频,这时候你多看一个小时视频所得到的享受是你的边际收益,而付出的边际成本是少睡一个小时。如果你觉得视频带来的享受比少睡一个小时有益,那么对你来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,你理性得选择了继续看视频。当你觉得健康比享受更重要,此时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,你应该去睡觉。

原理四: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(关键词:激励)

假设夏天到了,天气变热,你选择穿短袖,而不是长袖,因为穿短袖比穿长袖收益高,你根据气候这个激励做出了反应。

人们如何交易

原理五: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(关键词:交易,全球化)

你手里有一百颗苹果,小明有一百颗梨。当你们不进行交换,你需要自己吃掉这一百颗苹果,如果你选择和小明交换,你们每个人互换20颗苹果和梨。那么你们所获得食物变丰富了。

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,这对每个国家都是有利的。

原理六: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(关键词:看不见的手)

当一个家庭想要获得多种多样的物品和劳务时,他们就必须选择和市场进行贸易。他们需要支付货币进行购买,同时可以将自己生产的东西或者劳务进行出售。当人们进行贸易时需要关注的是价格,价格是市场经济中“看不见的手”,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。价格体现了一个物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成本。当政府对一个物品收税时,就是人为地扭曲了价格,阻碍了“看不见的手”自动调节市场资源配置。

原理七: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(关键词:市场失灵,外部性,市场势力)

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,有时候这只手不起作用,这种现象被称为市场失灵。市场失灵,的原因可能是外部性。

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。比如污染企业对周边的人产生影响,却不承担污染成本,这样它就会大量排放。这时候政府需要出来管制。

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是市场势力。市场势力指的是一个人不适当得影响价格的能力。例如垄断者任意定价,获取暴利。这时候政府可以规定垄断者的价格。

整体经济如何运行

原理八: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(关键词:生产率)

为什么美国人每个行业的工资都比中国的高?因为美国人每个小时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比中国人多。也就是美国人的生产率比我们高。

要提高生产率,需要加大教育力度,同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。

原理九: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,物价上升(关键词:通货膨胀)

当市场上货币越多,货币越不值钱,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越少,物价就越高。

原理十: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(关键词:菲利普斯曲线)

政府为了解决通货膨胀,减少市场上的货币量。短期内,价格不会发生变化,而消费者的货币量减少,所以能购买到的货物变少,公司盈利减少,所以公司裁员,人口失业率增加。这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。这种交替关系是暂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