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有这种偏颇的观念,即人类可以了解一切。当你没学过社会学之前,你以为社会学家已经把社会研究透了,并且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;同样,在没学经济学,心理学,政治学,哲学之前,你以为这些名字很炫的学科,能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,让你学会活在这世界上的相应的法则,抑或提供给你使自己不会犯错的方法论。
事实并非如此,这些学科都没有太多的内容,各个学科的专家们试图将显而易见的道理,包装在晦涩难懂的词汇里面,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学术权威。以看似高深的论证方法,来将不愿意费脑子思考的人,拒之门外,以免人人都能看出他们研究的其实是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东西。
哲学家喜欢自嘲自己所研究的学科是“无用之用”。事实正是如此,除了拿来做饭后谈资哲学的确没有别的什么用处。经济学家喜欢用高深的数学来推导原本可以被轻易理解的原理,这些原理并不能让我们在股票市场大赚一笔,因为事情远远比经济学复杂一千一万倍。伦理学一直在寻求让人幸福的方式,可是在讨论了一些人所共知的共识之后,他们也并没有得出什么超越常规的结论。看看心理学吧,那些并不能证伪的实验让我看了就想发笑,而结果得出的结论,更是让人模棱两可。
学科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的,也就是说它的建立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其它千千万万更复杂的可能性。 而世界本身却是千千万万种可能性的总和。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即学科的范畴远远小于现实世界的范畴。而即使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上,人们也无法在某个学科上得出 突破思维局限的结论。更何况思维本身并不具有正确性,假如逻辑只是上帝给人类设下的陷阱,那么我们将无法触及真理。
社会科学只能给我们收效微薄的参考建议,而世界充满了未知,和变化,绝大部分地带是混沌不堪的。在这一大片没有知识指引的地带,却有人可以畅行无阻。这种无需理论与经验的通达,被称为天赋。
仿佛被上帝祝福一般,这些具有天赋的人,总是能做到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事情。这些事情并非读书抑或苦心专研就能达到。
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”读书无用论“观点如此盛行。大部分人在受到现实巨大的欺骗之后,都意识到即使自己读再多的书,也无法穿越未知的地带。
在一家IT公司里面,有两种核心的员工。一种是程序员,一种是营销人员。程序员负责产品的制造,而销售负责分销产品。你可能认为程序员比营销人员厉害,因为程序员可以在二进制的世界游刃有余,而销售似乎不需要任何专业技能。其实不然,计算机是基于人类逻辑构建的,程序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理解整个系统,不会的部分还可以查看手册,出现的bug都是在人类逻辑能够理解的范围内。程序员面对的世界是完全已知的,或者大部分已知的。而营销人员却不同,他们面对的是这个真实的世界,面对的是人心。这才是知识无法触及的领域。这时候需要的是天赋。
起初我想通过学习这些学科,来破除我对未知世界的恐惧。在读的过程中,我逐渐意识到,这些学科并不是圣经,完全是一叶障目的伎俩。当我放下这些书时,我发现原本对这个世界是否可知的怀疑变得更加肯定——未知是确凿无疑的。
而令我恐惧的是,我并不觉得我有天赋,走过这些必须走过的未知